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小散苏东坡,(https://xueqiu.com/1264227287/303017144)
世说新语:“增量资金才是上涨的新动能。”
2024年2季度中国市场曾迎来一波修复反弹、尤其是港股,恒生指数四月底的一个月内涨幅接近 20%,市场一度期待是否存在海外长线价值型资金回流。但这一反弹未能持续,5月下旬市场再度走弱,回吐了大部分涨幅。
纵观二季度,MSCI中国上涨6%,恒指涨幅8%,A股上证综指下跌4%。EPFR与北向资金显示海外资金依然流出,其中北向资金二季度流出297亿元人民币,更多刻画长线价值型资金的EPFR海外主动资金流向则流出43亿美元(约304亿元人民币)。
回过头看,此前上涨更多是受交易型资金如对冲基金驱动,最终恒指也在接近我们提示的第一阶段目标 19,000-20,000 点后回调。那么,除了上文提到的整理资金流向,头部知名的海外资管机构对中资股的持仓情况有何变化?我们通过汇总主要海外机构披露的持仓信息,分析梳理如下——
一、整体持仓:仍可能在减持1、二季度持仓规模增加,但升幅小于市场涨幅。
1)二季度海外资管机构(主动+被动)持有中资股市值6,189亿美元,较一季度小幅增加187亿美元(+3.1%),小于同期MSCI中国指数5.8%的涨幅,因此存在一定减持行为;
2)聚焦主动型机构,持有中资股市值提升2.5%至4,444亿美元(vs. 一季度4,336亿美元),升幅小于整体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;
3)中资股占海外资管机构的资产比例为1.2%,持平于一季度,仍处于2016年以来最低。
2、分区域看,美国、中国香港与英国机构可能存在减持,但新加坡机构增持。
相比一季度,美国资管机构持有中资股规模升至3,057亿美元,较一季度2,956亿美元升3.4%,中国香港(剔除中资机构)机构持仓市值上升1.2%至1,019亿美元,英国持仓市值提升2.4%至1,113亿美元,均低于市场涨幅,因此上述地区机构可能仍存在减持行为。相比之下,新加坡与中国台湾机构持仓规模二季度分别环比提升19.7%与6.4%,大幅高于市场整体涨幅,除了受益于部分行业与个股相对表现外,可能存在一定增持。
二、持仓结构:增持中概,减持A股港股聚焦前20大主动资管机构(中资股持股占比62%),二季度中资股持仓3,828亿美元,较一季度3,667亿美元增加4.4%,好于上文中提到的整体。进一步分析其持仓行为,有以下发现:
► 跨市场:减持A股与港股,但增持中概。
上述机构二季度持有港股与中概股市值环比增加7.1%与1.7%,但持有A股市值环比下滑5.9%。剔除价格因素后(2Q24不变价×持股数变动),估算上述头部机构A股与港股持仓环比下降0.8%与0.6%,但中概股持仓环比增加0.6%。同样以二季度不变价计算,在上述机构的中资股持仓中,二季度中概股占比从一季度的18.9%小幅升0.2个百分点至19.1%,A股与港股占比分别小幅下滑0.1个百分点至23.4%和57.5%。
► 行业偏好:减持生物制药、商业服务与原材料;增持必需品零售、汽车与零部件。
剔除价格因素,我们估算头部资管机构二季度减持生物制药(-8%)、商业及专业服务(主要为环保、办公服务等相关,-7%)、原材料(-6%)、公用事业(-6%)以及半导体产品与设备(-6%);增持必需品零售(+19%)、汽车与零部件(+13%)、房地产管理与开发(+9%)以及家庭与个人用品(+5%)等。从配置水平看,外资持有媒体与娱乐(20.4%)、可选品零售(13.9%)、消费者服务(12.0%)和资本品(6.7%)占比最高;相比而言,电信服务(0.2%)、商业和专业服务(0.2%)以及家庭及个人用品(0.4%)占比最低。
► 重仓个股:前20大重仓股中有18只新上榜;比亚迪、美团等增持靠前,阿里与药明生物等减持最多。
二季度上述龙头资管机构前20大重仓中资股合计共有123支,较1Q24增加两支。具体看,有18支标的新进入到上述机构前20大重仓,分别为:立讯精密、中际旭创、时代电气、青岛啤酒、比亚迪、翰森制药、海信家电、腾胜博药-B、中国铁塔、比亚迪电子、商汤-W、圣邦股份、中信股份、宏发股份、中国再保险、新奥股份、扬子江。
相反,有16支一季度曾在前20大重仓股行列的标的本次并未进入,分别为金山办公、泸州老窖、理想汽车、信义光能、中国宏桥、诺辉健康、中微公司、国银金租、金蝶国际、璞泰来、洽洽食品、玲珑轮胎、爱美客、益丰药房、海天国际以及药明康德。个股上,以2Q24不变价角度测算,外资二季度对于比亚迪股份、美团、贝壳等增持最多;但阿里巴巴、药明生物以及腾讯控股等减持较多。
三、前景展望:为港股提供下行保护虽然难免受到外围扰动,但港股近期表现好于A股,体现出了更大的弹性。相比A股,港股的优势在于:
1)盈利结构更有优势。
表现较好的互联网板块恰好也是港股权重较大板块,而A股占比较大的中游制造行业在当前供过于求和价格压力下普遍承压。我们自上而下预测港股全年盈利增速有望实现3-4%,好于A股的1-2%,虽然整体幅度有限,但结构上优势更为突出。
2)估值出清较为充分。
作为港股“核心资产”的互联网经过三年调整也已经较为充分,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例,当前二者分别位于历史PE的22%和2%,跌破历史25分位以下。
3)外资仓位与筹码回调的较为充分。
根据EPFR数据,各种类型的海外基金对中资股的持股比例已经从2021年初15%的高点降至当前5%左右。
此外在美联储降息即将启动的背景下,港股也有望体现出更大的弹性。对于不论是港股还是A股的中国市场而言,美联储降息的意义在于提供内部政策的操作空间,这才是决定A股和港股市场走势的核心,而非美联储降息本身。
以2019年降息周期为例,A股和港股大幅反弹恰恰是2019年初鲍威尔表示停止加息的1-3月,而非正式降息的7-9月。究其原因,在2019年初鲍威尔表示停止加息时,中国也决定降准,内外部形成共振。相反,4月后政策重提“货币政策总闸门”与美联储宽松反向,因此即便美联储7-9月正式降息,A股和港股也整体维持震荡格局,海外资金在此期间也同样流出。
因此,不难看出,未来美联储降息为国内政策进一步宽松提供了窗口,如果届时宽松力度可以强于美联储,则可能对市场提供更大提振,尤其是港股;反之若同样宽松但力度持平甚至偏弱,则可能不改变整体震荡结构市格局。出于这一考虑,基于对当前环境和现实约束的判断,对于中国市场,美联储降息的影响可能小于美国大选。
配置策略上,依然提示港股弹性大于A股。短期降息交易下,受益于分母端逻辑的成长板块可能有更高弹性,如半导体、汽车(含新能源)、媒体娱乐、软件、生物科技等。
但整体上,在看到更大力度的财政支持前,宽幅区间震荡的结构性行情依然是主线。仍延续之前在下半年展望中的配置逻辑,建议关注结构性行情下的三个方向:
1、整体回报下行(稳定回报的高分红和高回购),即充裕现金流的“现金牛”。
2、短期分红内部可能出现港股本地分红、低波分红和周期分红的分化、局部加杠杆(行业具有一定景气度,或受益政策支持的科技成长)。
3、局部涨价(天然垄断板块,公用事业)。
资料来源:中金公司研究部公开研究资料,如有侵权,告知即删。